课程思政动态
更多>
2024
05-14
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评审标准评价指标评分内容分值得分教学设计备课充分,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工艺”精湛;10知识讲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育人规律。10育人因素挖掘转化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善于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因素; 15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融合,把思政教育巧妙渗透教学全过程,润物无声。15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10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资源,教学内容呈现恰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包装时尚”。10教学效果注重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让学生感觉“营养丰富味道又好”;10教学感染力强,学生抬头听课率高,课堂氛围好。10教师素养教态大方,举止得体,精神饱满,教学投入;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综合素质高;个人教学特色突出。10专家签字
2024
01-22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月16日-19日,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并举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现场检验培训成效,各教学系部中层干部及专任教师参加,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思齐、黄美煜等领导亲临比赛现场观摩指导。本次培训由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承办,共设置4个工作坊,采用“线下工作坊+成果审核”方式,邀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哈尔滨理工大学赵辉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曾文权教授、南昌大学邱璟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尹霞等专家授课,各教学系部306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为期四天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坊实战培训,参训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申报书撰写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为检验工作坊成效,1月19日上午,学院举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各教学系部共选拔了17名参赛选手参赛。比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各参赛选手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在10分钟内完成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四位培训专家评委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实现方式、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专业评比、现场点评,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三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5名并颁发荣誉证书。序号参赛课程参赛教师(团队)获奖等次1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周晓红一等奖2商务礼仪与沟通何雁二等奖3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韩寒二等奖4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蒋鹏程二等奖5税费计算与申报陈敏三等奖6网络基础宋兴玮三等奖7建筑工程识图与构图张丽巧三等奖8《道士塔》与家国情怀鲁琳三等奖9色彩的联想与应用申玉烛三等奖10动力电池与充电系统检修冯银汉三等奖11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Ⅱ胡月三等奖12美术基础彭振三等奖13JAVA程序设计魏小娟优秀奖14建筑结构施工图识图陈立优秀奖15电气工程基础朱高伟优秀奖16电工与电路基础王洁优秀奖17电气安全技术张有超优秀奖 
政策文件 更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 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教基〔202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各地各校认真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质量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育人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但是,当前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鲜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效果有待增强。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现就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工作原则  ——突出关键地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坚定不移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内容,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彰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  ——强化统筹实施。注重学段衔接,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内外协调,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与教研工作,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育人,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持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  ——深化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法途径,切实增强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大力促进思政课改革发展。  3.工作目标。到2025年,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进一步强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活力充分激发,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大思政课”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机制基本健全。思政课整体质量显著提高,有效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  二、深化教学管理创新  4.开齐开足课时。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各地按照确保课时占比达到6%—8%的要求,明确思政课周课时量;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思政类课程应占一定比例课时。严格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开好思政课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要把开齐开足思政课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教学纪律,在省级课程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中优先保障,班级课表中明确标示,教学实施中严格执行,不得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减课时。  5.落实课程内容。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依据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统筹编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切实增强思政课教材教辅和读本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深化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成就和时政要闻、重大活动、乡村振兴、抗击疫情、奥运精神等方面形成的教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6.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要把讲好道理作为本质要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要充分运用案例式、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积极采用小组学习、问题解析、学生讲述等课堂形式,注重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以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着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打动心灵、感动学生、入脑入心,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课程。  三、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7.汇聚优质课程资源。实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全国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征集等途径,针对不同学段特点遴选推出一批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思政“精品课”,引导带动各地各校和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包建设,围绕课程内容分单元、分专题开发建设丰富多样、分门别类的教学案例库、教学素材库等,通过活页、专册、讲义等多种方式及时充实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鲜活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供资源支撑。  8.丰富社会实践资源。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中小学校要制定社会实践大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各地各校要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  9.用好数字化资源平台。不断拓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地方教育资源平台服务功能,广泛汇聚各类优质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并健全资源迭代更新与应用激励机制。建立若干思政课名师网络工作室,开发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系统,强化专家引领、名师带动、示范培训、在线交流研学。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实现线上预约、自主选择、过程记录。支持各地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等模式,帮助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开齐开好思政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强化专职教师配备。各地要统筹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有效保障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并制定具体补充计划。各地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周标准工作量课时,原则上按所需的相应思政课教师数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对于跨年级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可适当减少课时。小学不满一个标准工作量的可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兼任;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可在培训合格后兼任小学思政课教师。乡村小规模学校确实难以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可由所属乡镇中心校通过思政课教师“走教”“送教”等方式上好思政课。积极落实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鼓励支持地方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专题报告。  11.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大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严格新任思政课教师招聘条件,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聚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有针对性开展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对目前不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的教师,应通过开展专门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或进行必要的工作岗位调整。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育制度,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外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支持思政课教师进修思政教育专业第二学历,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鼓励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申报有关专项研究课题,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  12.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在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工作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适当倾斜,大力选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培育遴选一大批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光荣感、责任感。在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中、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教师队伍平均水平,并实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突出专业水平、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导向。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因地制宜设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各地各校要密切关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和生活状况,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  五、完善教研工作机制  13.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分学段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研员,并加大从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中遴选的力度。要将思政课教研员培训纳入教师“国培计划”,教育部组织实施骨干思政课教研员示范培训,各地制定并实施全员培训计划,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课时的专项培训。中小学校要设置思政课教研组,教研组长应由思政课骨干教师担任。  14.创新教研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育部基础教育思政课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强化专业指导与引领。各地各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等,指导思政课教师认真备课教研。健全思政课教研员到中小学校定期任教、示范授课、巡回评课制度,广泛开展网络教研、远程教研和跨区域教研。鼓励有条件的教研机构、中小学校与各级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培训学院建立思政课教研共同体,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工作。逐步遴选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研修基地和区域研修中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15.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南,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富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和校本思政课程。  16.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各地各校要深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认真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学雷锋学模范”“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牢记教导、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教育活动,加强升旗、入团、入队等仪式教育,不断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引导家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更加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培养亲密和谐亲子关系;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实践育人;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1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努力创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严格校规校纪管理,引导教师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努力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挖掘、有效彰显校史校训校歌中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板报等阵地宣传引导作用,突出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标识标志。优化校园环境,要使校园内秩序良好、温馨舒适,“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引导和熏陶。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育人文化,将思政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班(团、队)会、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打造清朗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高度重视做好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识网用网,提升网络素养,规范网络言行;不盲目“追星”,自觉抵御“饭圈”、极端“粉圈”等不良网络文化影响。  七、组织实施  18.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地各校要把提高中小学思政课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动谋划、大力推进,切实把好思政课建设政治方向,及时解决突出问题,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场所设备等条件建设,认真落实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巡察的规定要求。要深入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抓思政课工作机制,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1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每学期都要走进课堂听课讲课;优先发展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完善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优势和独特作用。  19.强化督导考核评价。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要求,把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区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和责任督学要定期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督导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到位。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强化中考、高考对中小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把教学效果作为重要标准;注重表现性评价,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上,坚持鲜明导向,注重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专家和优秀思政课教师在评选中的重要作用。  20.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模式,大力推广一批典型经验做法、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事迹。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社会环境、网络空间等治理,有效净化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与学校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加大中小学思政课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教育部2022年11月4日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 “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  现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22年7月25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同时,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  1.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教育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  2.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各地各校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要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3.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落实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和纲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及时修订思政课统编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编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持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  4.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育部组织制作“思政课导学”课件、讲义、专题片等,帮助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5.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各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有条件的高校要为思政课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等工作。  6.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高校要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开展教学调研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思政课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  7.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8.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  9.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育部持续组织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等活动。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10.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基地(场馆),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各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专栏  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设立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2.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设立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3.教育部、生态环境部联合设立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基地。4.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设立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5.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6.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设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7.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设立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四、搭建大资源平台  11.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教育部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审核评估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系统等为一体,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  12.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教育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通过项目支持的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组织开发和推荐一批科学权威实用的课件、讲义,推动一线教师统一使用。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大优质资源推广使用力度,指导各地各校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专栏  思政课教学资源库1.建设教学案例库。组织征集和开发高质量、多形式的教学案例,特别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开发一批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案例。2.打造教学重难点问题库。建立思政课教学重难点问题征集机制,动态收集学生关注的问题和思想理论困惑,统一组织研究回答,形成教学问题库。3.建设教学素材库。建立完善采集、审核、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一线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推出一大批优秀思政课课件、讲义、重难点解析、重要参考文献、教学配图、微视频、融媒体公开课等优质教学素材。4.开发在线示范课程库。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本遵循,整合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力量,组织开发高水平在线示范课程。  13.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组织开展“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网络平台建设。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各地各校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五、构建大师资体系       14.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地各校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重大项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专栏  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讲授思政课;通过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15.搭建队伍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作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期资助项目,组织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学研究。重点支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规律、思政课教学难点及对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思政等研究。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研讨会。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16.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教育部完善“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建设辅导员网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组织支持开展国情考察。各地教育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应完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各地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严格落实生均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专栏  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1.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库”建设。2.打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升级版。3.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4.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支持计划”。5.举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6.举办“周末理论大讲堂”。7.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分课程、分专题研修活动。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举办跨地区、跨学段、跨学校等多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9.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10.开展“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奖励基金”遴选。11.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12.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  六、拓展工作格局  17.分层分类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围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和均衡发展等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西、陕西等地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党政负责同志坚持联系高校并讲思政课。坚持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理论阐释、教学研究相结合,统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师资培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开展“联学联讲联研”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  18.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19.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育部组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20.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思政大课”。教育部打造并集中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办好“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  七、加强组织领导  21.强化统筹协调。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做好“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中央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全媒体宣传。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加强对基地的指导和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地的育人功能。  22.积极推进落实。各地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411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411号建议的答复教高建议〔2022〕132号  您提出的“关于高校课程思政教材资源库一体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一、加强课程思政课程资源展示  2021年5月,面向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支持示范课程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在爱课程网、智慧职教网等平台进行展示,引领带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同时,指导各资源展示平台不断完善审核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展示与共享。  二、加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2021年6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单位建设10个各有侧重、各俱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将优质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推动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资源库建设情况年度报送机制,推动资源库建设机制化长效化。2022年3月,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视频公开课模块中专题提供近300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视频,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数字教学资源服务。  三、建立健全相关教材编审机制  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发行、选用全流程编审机制。各地各校配套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高校教材建设与选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动课程思政教材教辅用书建设工作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推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避免“硬融入”“表面化”。  四、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工作年报制度,指导示范中心聚焦学校、院系、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研修、案例库建设,打造课程思政“智库”。支持各地各高校组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如山西省、福建省、云南省等组建区域课程思政联盟,华中农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组建专业领域课程思政联盟,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  五、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方法路径  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高校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中国金课”。截止2022年7月,全国共有807.7万名大学生参加。  今后,教育部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动高校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加强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材教辅、社会实践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7月19日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614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614号建议的答复教职成建议〔2022〕2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职学校思政和法制教育,强化校风校纪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校风校纪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指导推动地方和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成立2021—202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职学校设立6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中,对一批高职思政课相关研究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中,对高职学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经费资助、课题支持和成果展示。连续六年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分本科组、高职组开展公开课等活动。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职业院校开展“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悦读伴我成长”职教学生读党报活动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目前已上线8期共16个“主编带你读党报”视频。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职教学子赓续红色基因,打牢中华文化底色。  教育部持续推动各地各校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教师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会同中央宣传部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面启用34个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基地。通过举办“周末理论大讲堂”指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讲堂覆盖全国2700余所高校所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  台账式督促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高校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加快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鼓励职业院校选聘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要求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国家示范培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专项计划。  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制度。根据评估办法,教育部已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开展了三轮高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每次评估后,对于高职学校存在问题较多的省,向省级人民政府进行问题反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时不达标的问题,要求地方按照问题清单逐项整改。  印发《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10号),将“学生成长成才”列入“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如学校违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出现重大问题,两部门中止支持建设,使其退出“双高计划”,且不得再次申请。  二、加强法治教育  注重将法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组织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崇尚宪法、遵法守纪、熟悉本专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要求。指导职业院校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工作,加强法治教育。组织完成“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与遴选工作,公布10余种法治教育相关国家规划教材。遴选公布一批法治教育相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职),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不断扩大覆盖面。  指导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开展“文明风采”活动,结合实际选取师生认可度高、参与广泛、针对性强、职教特色突出的活动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等。2004年以来,“文明风采”活动在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中职学生年均超过500万人次参与有关活动。自2022年起,进一步突出类型教育特点,加强中高职统筹,拓展活动范围,实现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全覆盖。  设立网络“青少年宪法课堂”,组织专家录制涵盖500个宪法知识点的121集微视频,制作了3000多道练习题。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征集法治教育教学课件,遴选出优秀作品长期在网上免费展示。制作宪法全文音频并在普法网上线,为师生学习提供便利。连续六年组织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网络宪法学习、法治实践行动、主题演讲等方式,推动各地各校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连续八年举行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由教育部领导在主会场领读宪法部分条款,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师生通过网络连接同步参与诵读。2021年,有30万所学校的8000多万师生(含高职学校)参与了晨读活动。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实际,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党团日和班会等活动中纳入宪法法治内容,努力让“每一天都是宪法日”。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法治知识、参与法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加大法治课教师培养力度,教育部制定发布《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要求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专业师资,持续开展教师法治教育培训,着力增强法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  三、严格学生管理  印发《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9号),发布《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指南》,指导推动职业院校完善党建引领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体制机制,把思政工作贯穿学校建设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21〕6号),指导推动各地各职业院校抓好开学这一重点时段,全面深入排查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思政和德育工作实施情况,及时整改到位。加强学生管理常态化精细化,健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选优配强思政和德育工作队伍。将思政和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开齐开足思想政治课,落实好课程思政任务,强化法治意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017年发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涉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学生申诉等诸多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订或修改学校和学生管理规定或纪律处分规定”,同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指导、检查和监督本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近年来,教育部通过集中培训、个别发函致电等形式,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下一步,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做好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校风校纪建设。  以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实施“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行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以“大思政课”推动高职学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学形式持续丰富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文化人,指导推动各地各高职学校开展好“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悦读伴我成长”职教学生读党报活动、“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文明风采”活动等,完善“校校组织,班班活动,人人参与”的活动机制,引导全体学生广泛参与,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认真组织实施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不断增强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注重青少年法治素养的评价和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行为的考查。持续开展好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加大社会优质法治资源开发统筹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研发适应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学生的法治教育资源。  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落地落实为抓手,持续加大对职业院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实效。继续督促指导各地各高职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学生管理相关政策,做好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健全高职学校评价体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风校纪方面的评估占比,并持续加大对存在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7月18日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00号(教育类191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00号(教育类191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材提案〔2021〕426号  您提出的《关于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进中小学校思政课堂的提案》收悉,经商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始终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工作水平,通过先进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成长。  一、建强体育课程,加强体育课程思政  2017年,体育总局、教育部等7部门共同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明确提出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落地实施,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培养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普及。出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各学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增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以优秀运动员、运动团队的事迹、故事、成绩等为载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华体育健儿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融合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强调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认定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普通本科教育示范课程3门,研究生教育示范课程2门,职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通过示范引领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二、编好课标教材,有机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内容作出系统设计,强化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与热爱,进一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和文化。明确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各学段重要学习内容,逐层递进,螺旋上升,提升育人效果。以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为引领,在相关教材中充分体现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如,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呈现体育锻炼、广播体操、校园运动会、广场舞等场景,介绍象棋、赛龙舟、射箭、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讲述女排赛场拼搏等故事,引导学生热爱运动、拼搏进取;语文教材选取《怎么都快乐》《操场上》《大青树下的小学》《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等课文,设置放风筝、登山、跳舞等场景,弘扬运动快乐、勇攀高峰的精神;历史教材介绍“五禽戏”、舞剑、杂技、蹴鞠、划旱船、赛龙舟等传统体育活动,介绍新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我国已经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指导好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使用,通过在教材中介绍我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的辉煌成绩,讲述速滑运动员武大靖、体操运动员楼云、速滑运动员叶乔波、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和中国女排的事迹等,集中展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及优秀运动员典型事例,增强学生“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三、强化师资培养,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2018年1月,发布《高等学校本科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引导高校加强体育学相关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科学和文化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的高素质人才。2021年6月,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对师资队伍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强调配齐配足各级教研员,按需引进体育师资,尤其是高校优秀体育毕业生和优秀退役运动员,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体育机构有资质的专业教练,补充专项体育教学与训练所需的师资,保障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持续有序开展。会同体育总局,举办全国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培训班,为有意愿考取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提供专门培训,积极推动退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宣传运动项目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礼仪文化,讲述体育故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四、弘扬体育精神,常态化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  以“奥运人语录(口述史)项目”为依托,举办“体育六艺系列活动”,深入挖掘项目文化及体育精神内涵,树立优秀运动员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有效宣传推广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组织开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实践行动,尤其注重引导体育类高校大学生以团队形式深入中小学、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推动地方和高校加快构建中华体育文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广泛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课间操、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共同创作、大力推广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原创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中华体育文化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融入行动,切实用中华优秀体育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  教育部将立足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用好中华体育精神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编好相关教材、建强师资队伍、强化教学工作、弘扬体育精神,逐步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精心授课、全校综合施策、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挖掘体育的思想政治内涵,整体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 2021年10月15日 

思政大赛
大赛通知 大赛记录
理论研究
出版物 研究项目 中心成果
示范专业 更多>
新能源汽车技术
省级
现代通信技术(杨胜丰)
省级
计算机网络技术(雷浪)
省级
工业互联网应用
省级
机电一体化技术(常开洪)
省级
示范课程 更多>
建筑工程测量(刘万勇)
校级
高速电路设计与实践(谢忠福)
市级
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Ⅰ(王江曼)
国家级
经济法基础1 (李莉)
国家级
职业基础选修课(张奎)
校级
示范教学团队 更多>
钱鑫
校级
崔旭东
校级
刘惠子
校级
石本钰
校级
潘章
校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