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
发布时间:2020-12-09

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扎实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和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准确把握我省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为贵州三大战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德才兼修

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分类建设,特色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分层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全员参与,注重示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育人工作,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高校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建设多层次示范体系,总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学校有特色、专业能示范、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具体目标

5年内,建成以下目标:

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结合区域实际,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成省内领先、区域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示范性高校3-5所。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以“四个新”“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建成紧密契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0个左右。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增加课程挑战度、突出课程创新性,构建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高水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左右

培育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培育重要内容,培育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20个左右。

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80-100个。

四、主要举措

(一)以一流大学建设为抓手,推进专业思政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特色建设,立足贵州实际,结合学校定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克服同质化倾向,准确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力争走在西部前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各高校要研究制定专业思政建设方案,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推动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一流学科建设为支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及责任落实制度。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具体制度,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突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三)分层分类进行课程“主战场”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育人环节全过程

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打破界限,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促进知行合一。

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建设。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现实结合;经管法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教育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师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责任感、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培养大国“三农”情怀,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医者仁心教育,教会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完善课程准入机制,新开课程必须经过试讲、专家认证等环节,严格保障开课质量。根据课程性质,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等各方面的目标,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综合教师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投入、教学方法应用、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课程开展质性评价,重点考察课程设计中育人元素的挖掘、融合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成效性,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化。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能力,强化教师育人主体意识

建设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策文件精神,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教学一线,严格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重要内容。促进专业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本科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助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现研究生导师“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根据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特殊性,牢固树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

(五)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严格课程考核。对照课程各层次目标,针对性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情况。注重过程性考察,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意识,重点支持

省教育厅将课程思政列为振兴本科教育,推进教育强省的重点工作,持续予以推动。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成效作为省本科教学督察项目,加大督察力度。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研究、工作推进指导和经验总结推广。在一流本科建设等专项经费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给予支持。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在省级教改项目立项、专家聘任、荣誉奖励时,重点予以考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成果,在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时,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顶层设计,完善机制

各高校要落实主体责任,立足本校实际,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加强教务处、研究生院(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具体落实。健全学校督导制度,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的积极性。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走向深处。

(三)健全体系,评价激励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育人队伍,组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形成课课有思政、门门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在部分学院、部分专业、部分课程、部分课堂进行试点,设置课程思政改革专项,资助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典型,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各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改革建设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